本文转自:酒泉日报高忆管理
一捆芹菜叶、一片辣椒地、一次手搓面——这些与校园生活看似无关的事物,如今成了酒泉中小学劳动实践的“香饽饽”。
今年3月,市教育局印发《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方案》,以“校内+家庭+社区”三维清单为框架,构建社会、学校、家庭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。目前全市已建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73个、校外基地63个,总面积750亩高忆管理,实现“每周1节劳动课、每学期1天校外实践、每学年1周集体劳动”模式的常态化,肃州区、金塔县等多地已形成多元化实践体系。
从荒地到菜园的成长叙事
7月2日阳光正好,酒泉市实验小学173名师生前往肃州区三墩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基地,在菜地里收获3个月前自己播种的成果。
“今年春天,我们到三墩中心小学的劳动实验基地除草、翻土、播种。今天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惊喜。”酒泉市实验小学六年级(3)班学生张晗蕾说。
“几个月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,大家一起劳作,很累很辛苦。今天看到这些绿油油的蔬菜高忆管理,我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,也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。”实验小学六年级(3)班学生王澄子说。
没有黑板与课桌,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试验田,田地里茄子、辣椒、黄瓜成了承载知识的鲜活载体。走出校园课堂,孩子在劳作中收获了一份属于“小农人”的快乐体验。
“这块菜园的茄子、辣椒、西红柿都是孩子们种的。从翻土、栽种、浇水到收获,孩子们有了满满的成就感。我认为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理念。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经常开展。”学生家长魏孔斌说。
“我们深知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,更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、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。传统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,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。我们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,让学生亲手播种、除草、收割,在泥土与汗水的浸润中真正理解‘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’的含义,从而培养珍惜劳动成果、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德。”酒泉市实验小学校长王晓兰说。今年,酒泉市实验小学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,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,劳动课程涵盖手工制作、家务劳动、校园值日、农事体验等方面。
从单点实践到生态闭环
在肃州区,22所学校开辟校内“微农场”,24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基地,1.4万余名学生走进农田体验春耕秋收。
2025年,肃州区教育局制定了《酒泉市(肃州区)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》,将142亩实践基地纳入市级建设方案,让43所中小学共享“劳动教育资源池”。
“近年来,肃州区中小学在劳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,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。其中,评价体系的革新成为关键支撑。肃州区教育局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每年组织一次生活技能考核,通过‘劳动日志+家长反馈+班级分享’多维记录。每周1节的劳动课不仅要开‘课表’,更要让孩子在洗碗、整理房间等家务中,把劳动变成生活习惯。”肃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勾伯亮说。
“土味”实践拓展了学校教育方式内容。当孩子的手掌磨出了泡,当课堂延伸至灶台与田间,劳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。它是张晗蕾日记里“玉米叶沙沙作响的清晨”,是试验田埂上“秧苗与梦想一起拔节”的具象与成长。
□酒泉融媒记者 王明玲
见习记者 杨 婷 高忆管理
嘉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